《短视频制片人碎碎念:别把甲方当敌人,他们只是急疯了的人类》
原创文章
1. 客户心理翻译器
干了十五年制片,不管是广告片,还是宣传片,到现在的短视频,发现甲方最常说的话是“预算不高,但要有质感”——翻译过来就是“钱少事多,但你要宠我”。他们扔过来的题目像高考作文题目,“年轻化”“网感”“病毒传播”这些词就跟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”一样让人心慌。
这时候千万别着急,得化身心理医生:品牌市场部那哥们可能刚被老板骂过,电商部小姐姐可能背着KPI失眠一周了。他们真正焦虑的不是视频本身,而是明天怎么给老板交差。如何让短视频最快速度的让老板满意。这才是核心。但是老板满意不代表市场对你的认可,有时候我们干制片的就需要去让老板明白,如何才能做到大众认可的短视频,并不是一个公司内容自嗨的短视频。
2. 短视频不是电影,是街头卖艺
新手总爱炫技,老炮都知道短视频是注意力抢夺战。三秒定生死,前0.5秒没钩子观众就划走了。拍美食账号那会儿,发现把“滋滋冒油的牛排特写”换成“突然伸进画面的咸猪手(然后镜头拉开是厨师夹肉)”,完播率能涨40%。
节奏不是玄学,是数学题。信息密度按秒计算:
0-3秒:反常操作(倒牛奶先倒杯盖)
4-7秒:制造悬念(杯盖突然裂开)
8-12秒:神转折(原来是要展示防摔杯)
最后3秒:埋转化钩子(“裂开的杯盖在左下角”)
3. 别跟观众玩捉迷藏
客户最爱说“把品牌调性融在故事里”,结果往往变成生硬口播。有个绝招叫“需求分尸法”:把甲方给的重点拆成“必须露出的产品点”和“能包装的创意点”。
比如拍扫地机器人,硬性要求必须出现三次产品。可以考虑搞了个“人类驯服扫地机实录”:
第一次出镜:机器人撞墙(展示避障功能)
第二次出镜:猫骑在机器上巡航(说明承重强)
第三次出镜:机器人驮着外卖进屋(植入送货场景)
把说明书变成连续剧,甲方要的卖点一个没少,观众还追着催更。
4. 预算不够?拿命来凑
“低成本爆款”是伪命题,但“聪明省钱”是真的。分享三个野路子:
光线不够,演技来救:拍奶茶店没钱租场地,让演员举着奶茶对镜头说:“别问为啥站垃圾箱旁边,问就是这杯杨枝甘露让我不顾形象”
设备拉胯,网感补刀:手机拍的抖画面,加个故障特效配文案“看完这条视频手抖的举手”
演员面瘫,文案发电:遇到僵硬的素人,直接做字幕条漫:“别看他脸冷,手里的自热火锅正在喷岩浆”
5. 甲方催命符生存指南
“今天能出稿吗?”翻译过来其实是“我老板十分钟后要开会”。这时候别傻乎乎真赶工,甩个分镜草图加参考视频:“您看这个方向对不对?确定了我再细化能省两天时间”。
遇到“感觉不对但说不出哪不对”的经典难题,祭出灵魂三问:
您是担心观众看不懂卖点?
还是觉得品牌调性不符?
或者是数据效果预估?
通常问到第二个对方就清醒了。
**说句大实话:**这行本质是戴着镣铐蹦迪,客户需求是镣铐,创意是舞步。爆款视频从来不是导演的艺术品,而是编导+运营+甲方三角恋的产物。下次再被改稿逼疯时,记住所有纠结都会变成弹幕里的“哈哈哈”和购物车的“已下单”——这大概就是短视频民工的快落吧